高手果然在民间峡江女人做鱼手艺,隔着屏

峡江人最悠闲而又最别致的吃鱼方式,大约要数吃鲶鱼的涎了。所谓“涎”,就是鲶鱼分泌出的黏液。峡江人如果逮到一条大的鲶鱼,绝不会随便烹而食之。他们会用一条细麻绳把鲶鱼头朝下吊起来,再在鲶鱼的嘴下面放一口瓦盆。那条被倒吊着的大鲶鱼会不断挣扎,它的涎就从嘴里流不断出来,滴进下面的瓦盆里。鲶鱼不挣扎了,桡夫子们会用双手从鲶鱼的尾巴由上向下挤刮,让鲶鱼的黏液又不断地渗出,直到鲶鱼不再挣扎喘气了,它的涎也流得差不多了。锅里的清汤早就沸腾了,汤里面只有少许的盐,汤面上只有几颗油珠珠在翻滚,星星点点的几丝丝葱花儿荡漾着。鲶鱼的涎从瓦盆里被舀到沸汤里,柏木船里立刻就会弥漫出似有若无的香。没有人能说清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香,那香究竟在哪里飘荡着,但是那香却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感官里。鲶鱼的涎在汤里很快就丝丝缕缕若隐若无了,勺子根本不可能捕捉到它。人们只能用勺子随意舀一勺清汤,抿着嘴一边轻轻吹着,一边闭上眼细细嗅着,感觉不太烫了,就让汤汁在舌尖上打几个滚,然后顺着你的喉咙一寸寸浸润而下。刹那间,你的五腑六脏都可能叽叽咕咕地开始折腾起来,争先恐后地把那些完全不可捕捉的汤汁接纳到最舒适的位置上。这样的汤汁,不能佐酒,也不能与其他菜肴一同享受,它就像一个谦谦君子,喜欢与享用者推心置腹地融合。峡江人评估家庭主妇厨房里的功夫,有一条特殊的标准,就是看你把麻花鱼煎出什么成色和味道来。麻花鱼是峡江里肉质最为鲜嫩的一种鱼,它的鳞细密紧凑,有着幽幽的暗蓝色。按照峡江人吃鱼的习惯,吃有鳞的鱼必须先把鱼鳞刮干净,但是如果有人煎麻花鱼也想把鱼鳞刮干净,这个人的厨房功夫就摆不上桌面了。取一条鲜活的麻花鱼,从其肚皮上剖开,把麻花鱼的那根独肠子拉出来,再把鱼鳃用刀尖剜出来,稍稍冲洗一下,沥干鱼肚子里的水就可以下锅了。下锅前,烧好的铁锅必须先用大块的生姜擦拭几遍,再放进芝麻油烧热。用这样方式处理了的铁锅煎麻花鱼,鱼皮就不会同铁锅粘黏了。软杂木烧出的火不文不武,便于掌握油温。麻花鱼入锅的时候,要先放进鱼头,从头到尾慢慢放进去。整条鱼都放进锅里了,要迅速把鱼提起来,翻过身来再从鱼头开始往锅里放。一个来回之后,用手把铁锅端着靠近火,左右偏来偏去,让麻花鱼的脊背和肚皮都被热油煎到。在热油的炙烤中,麻花鱼细密紧凑的鳞片,由暗蓝色慢慢变黄,最后会金灿灿地闪亮。此时的麻花鱼,外形端直,除了肚皮之外,全身鱼皮没有半点破损。从泡菜坛子里挑出来的木姜子、鲜红的小尖椒、白的藠头子、紫色的紫苏叶子等峡江泡菜,早就被细细切碎了,把这些泡菜均匀地覆盖到煎好了的麻花鱼上面,滴几滴白酒,再舀一小碗清水扑哧一下倒进锅里,盖上锅盖焖三五分钟。等汤汁刚好收浆而不见汤汁儿了,先把麻花鱼铲起来放到盘子里,再把那些黑的木姜子、鲜红的小尖椒、白的藠头子和紫的紫苏叶均匀地围绕着麻花鱼摊开,衬托得麻花鱼的金色更加亮人的眼!这时候,一盘金灿灿香喷喷活鲜鲜色彩斑斓的麻花鱼,就可以登堂入室了。会吃鱼的三峡人知道,麻花鱼最美味的不是它细嫩的肉,而是那张金灿灿的鱼皮。煎得恰到好处的麻花鱼的皮,加上泡菜水泡过的木姜子、紫苏叶馥郁奇异的怪香,放进嘴里,就会口舌生津。轻咀细嚼,回味绵长。峡江人吃麻花鱼时,很注重“百善孝为先”的古训,一般是先挑一块鱼皮献给老人,或者让给小孩子,然后大家再一起享用。(韩永强,宜昌市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)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1xbbk.net/jwbys/6546.html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
    冀ICP备19027023号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