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青春痘治疗好医院 http://news.39.net/bjzkhbzy/210620/9084445.html
鲥鱼(Tenualosareevesii)自古就是我国的鱼中上品,明代古籍有载:“初夏时有,余月即无,故名鲥”。鲜活的鲥鱼通体银鳞,滑润如玉,鱼鳞富含油脂,烹饪后风味独特,美妙无穷,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。
鲥鱼
鲥鱼还是著名的“长江三鲜”之一,但在“三鲜”之中,唯有鲥鱼已经绝迹,种群现状令人惋惜。禁渔2年以来,长江生态逐渐恢复,生物多样性日趋完善,但鲥鱼始终音讯全无,国内也只有老一辈的渔民才知道鲥鱼的“高光时刻”。
鲥鱼的“高光”只在特定的季节才出现,即每年春夏之交的6~7月。此时,成年的鲥鱼集体入江,经鄱阳湖抵达江西赣江,最终在新干至吉安江段产卵。其中,峡江江段是主要的产卵场,据监测,亲鱼每次怀卵~万粒,卵子内含油球,胚胎在场内浮水发育,孵化过程仅需17~18小时。
产卵结束后,亲鱼踏上返程,浩浩荡荡回归大海,初孵仔鱼则暂时随波逐流,滞留在鄱阳湖南部水域觅食“养膘”。直到秋季,水温开始下降,鄱阳湖水面缩减,鲥鱼幼鱼才经湖口通江达海,结伴而行的还有刀鱼的幼鱼,二者集结形成壮观的鱼汛。
沿江渔民的生产捕捞也围绕应季的鱼汛展开。在年代,鲥鱼是长江重要的渔业对象,综合产量非常稳定,每年约~吨。到了70年代,长江中游的机动渔船规模壮大,鲥鱼产量达到吨的最高记录,但高峰并未持久,种群的波动突然变大,最低产量只有74吨,不及峰值的5%。
80年代的“成绩”更加惨淡,最高年产量只有吨,最低的只有12吨(年),种群数量已无法形成鱼汛。经长江渔业部门统计,在江苏、安徽、江西等省上岸的渔获物中,高龄鱼的比例明显缩小,~年的鲥鱼以3~4龄鱼为主,~年,主力鱼变成了2~3龄鱼,平均年龄降至2.7龄。
平均年龄的下降,标志着野生资源出现了衰退,而这和产卵场的作业活动有关。据资料记载,在每年鲥鱼的洄游季节,峡江县出动的渔船达30多艘,覆盖从新干至峡江30km的江段,三层流刺网日夜兼捕,导致高龄鲥鱼被捕殆尽。直到年,峡江产卵场的通宵围捕才暂告终结。
原因是年沿江各省开展了“鲥鱼保护计划”,江西赣江的产卵场、鄱阳湖的索饵场全面禁捕,保护了亲鱼的繁殖和幼鱼的肥育过程。下游的安徽、江苏、上海等省市也联合行动,在长江下游保驾护航,保护幼龄鲥鱼顺利出江入海。
禁捕后,国内的专家学者一直在密切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1xbbk.net/jwbjj/2592.html